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文件正式下达,我院青年人才队伍建设2017年再创佳绩。周剑教授、步文博研究员成功入选国家杰出青年人才计划,姜雪峰教授☯️、裴昊青年研究员喜获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入选人数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周剑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步文博研究员
周剑教授于2008年从德国马普所加盟天美🌱,课题组致力于“具有四取代碳手性中心的不对称催化构建”🫡。课题组运用“协同活化”的理念,采用“双功能催化”和 “多种催化剂协同催化”的策略实现反应速度的提高和选择性控制的加强🎎,发展了构建全取代碳手性中心的不对称催化新反应;提出了一种新的实现“协同催化”的策略—“副产物作为(助)催化剂”的串联反应👨🏼🎓,被同行认为是一个概念性的突破🫅🏻;开发了胺-膦酰胺新型手性双功能催化剂;利用手性双金络合物实现了首例金催化的烯烃与重氮化合物的不对称环丙烷化反应⚈;围绕具有四取代碳手性中心的药物核心骨架如3,3-双取代氧化吲哚、螺环氧化吲哚🍢、Cα-四取代氨基酸和叔醇等,发展了一系列不对称催化的新反应🧏🏼♀️。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等化学领域著名学术期刊共发表通讯作者论文57篇👳🏼♀️,论文SCI他引1760次🏋🏼♂️。申请9项中国专利(6项获授权)𓀊🖕🏻。多篇论文被Synfacts,Chemistryviews, Organic Chemistry Portal和《有机化学》作为亮点评述。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姜雪峰教授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裴浩研究员
步文博研究员为2016年从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引进🧑🏼🎓,课题组围绕无机生物材料的多模态影像与多功能治疗的高效融合等关键科学问题,在新型上转换(UCNP)稀土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制备中做出了系统性创新工作。揭示了CNP无机影像探针的磁共振影像机理,构建了基于UCNP的系列新型多模态影像探针🚵♀️,实现了单一探针的结构影像和功能影像的高效融合与协同增强成像🙅🏻♂️。发现了UCNP稀土功能材料的“放疗增敏效应”🐦⬛,提出了“克服乏氧🌔、利用乏氧💁🏽、规避乏氧”三类材料设计策略,实现了精准影像介导下的多功能协同增强的乏氧肿瘤高效治疗;提出了“化学动力学疗法”新概念,实现了基于肿瘤微环境特异性诱导激活的高效治疗。在Nature Nanotech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以及Adv. Mater.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受邀在“Chem. Rev.”🖕、“Chem. Soc. Rev.”、“Acc. Chem. Res.”、“Coordin. Chem. Res.”等国际权威综述性期刊撰写多篇专题论文。论文SCI他引4300余次⛵️,1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13篇研究论文入选 ESI “Highly Cited Papers”,8篇论文被 Nature/SciBX🙍🏼♀️、Chemical& Engineering News等国际著名专业媒体作为研究亮点进行了报道和评述。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
姜雪峰教授于2011年从美国Scripps研究所进入我院有机化学学科组,课题组聚焦于硫化学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有机硫化学🏌🏿♂️。运用“从无机硫向有机硫” 转化的理念🫑🧸,构建起了“3S”(Smelless/Stable/Sustainable)绿色硫化学🧿。突破了一些传统药物合成过程的原子经济性和步骤经济性问题🧴,以安全稳定🧑🤝🧑、绿色环保⛰👩🏿✈️、快速多样的药物合成理念👉🏽,实现了多项技术突破并与多家企业合作进行产业化。发表独立通讯论文50多篇(影响因子大于 10 的 8 篇)🈷️,外文邀请专著6章,受Springer出版社之邀主编《Sulfur Chemistry》,申请发明专利37项(2项国际专利)🤸🏿♀️,授权17项。获德国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日本ACP Lectureship Award。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兼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主席办公室执行主任🕢,IUPAC青年观察员及国际青年化学会委员(IYCN)等职🧑🏿🚀。
裴昊青年研究员于2015年从美国纽约大学进入天美分析化学学科📟,课题组聚焦于生物诊断技术开发,以探究调控界面上生物分子作用机制为主线,以提升生物界面识别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抗干扰能力为目标,围绕重大疾病早期检测及预后的关键科学问题🫱🏿,在生物界面精准设计中做出了创新性工作⏲。发展了一种基于DNA纳米技术的三维DNA纳米结构探针,实现精确调控探针之间的距离🙇🏼♀️🤽,显著提高了生物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将DNA分子折叠与DNA计算相结合🐢,设计并优化了一系列基于三维DNA纳米结构的具有主动穿透细胞膜的新型“DNA逻辑门”,建立了在活体内对生物靶标分子进行识别并检测的“智能”传感方法。在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研究工作被Nature Chem.👫,Nature nanotechn., Chem. Rev.等杂志引用2500余次。多项工作被Nature China、Nature Reviews Materials, J. Am. Chem. Soc. Spotlight💋、RSC等作为研究亮点进行了专题报道和评述👩🏼🌾。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多项📅。
天美积极拓展引才渠道,建立高标准引才机制,支持青年人才潜心研究,创造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为青年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务,集聚了包括杰青🤦🏿、优青🤴🏽🌵、以及青年拔尖在内的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近20名,为化学学科早日成为国际一流学科及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